义设于适

有不同的道,从前有不同的道,现在有不同的道,将来还有不同的道。

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,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,怎样交流,怎样斗争。

你要是坚持说,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,那我不得不说,哲学已经死了。

# 走出唯一真理观

本来,你是在琢磨怎样能过得幸福,或者怎样让你女儿过上幸福生活。想着想着,你开始琢磨什么才叫幸福生活。哲学关心的,大致说来,就是何为幸福、何为正义、何为智慧这一类问题,一般说来什么是幸福,而不是具体地问朝鲜人幸福还是美国人幸福——显然是前者喽。不是具体去琢磨怎么让我女儿过得幸福,就此而言,没什么很实际的用处。一般人也会去想何为幸福这样的问题,但浅尝辄止,他有更实际的事情要操心。我想让我的女儿过得幸福,这时候,似乎我已经知道“何为幸福”。

但哲学问题是从这样的具体问题来的,你希望女儿嫁个有钱人,这样比较幸福,可她偏要嫁个穷学者,她觉得那样她才幸福,你跟女儿各说各的道理,这时候难免要引到究竟什么算是幸福这样的考虑,是一些确定的条件保障了幸福呢还是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才算幸福?这样的思考常被称作“概念分析”、“概念考察”,更少误导的说法是“概念层面上的反思”。更少误导,但有点儿绕。

可以说哲学问题是一般问题,比较抽象。但这么说也容易误导。人们说到哲学的一般性,往往是这样的意思:哲学家谈论幸福,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幸福,而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幸福。你不是想追求幸福吗?我教给你追求幸福的一般方法,不管你是谁,不管你是男人女人老人青年,做IT的还是捡垃圾的,我教的是获得幸福的普遍方法。这种抽象普遍性很容易会混同于概念考察的普遍性,好多人心目中的哲学,就是这种东西,在我看,这种东西最无聊,差不多可以说是骗人的。

哲学家琢磨这样一般的问题,平常人不大去想这些,他有他自己的想法,不用去思考,他认定了自己所认的幸福就是幸福。但有哲学倾向的人,比如我,就对这些一般的问题特别着迷,有点像有些人碰到数学问题就特别着迷,有的人碰到数学问题就闪了。

年轻,没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那种境界,学得越多越好。由于无知,起点低,学东西就显得特别快,读了一本世界史,一下子了解了好多新事情,这让人很兴奋,也特给人信心,好像自己在突飞猛进。其实只因为先前啥都不懂,这种兴奋,这种信心,现在看起来挺可笑的,但当时的确是鼓励青年的心灵不断向上的动力。当时要是像现在这样,知道天下的学问你就是花一辈子也学不到一星半点,可能就没那么大激情了。还有一种动力大概是虚荣吧。你想年轻人嘛,要跟别人比,比别人多知道一点。回北京度假的时候,各地回来的同龄人聚到一起,谈天说地,谁知道的更多,也怪让人得意的是吧。

# 参考

走出唯一真理观--微信读书--传送门 (opens new window)

Last Updated: 9 days ago